阅读下面《学会转身》原文,完成后边相应的阅读理解题!
1.读短文,按照拼音提示,写汉字。
fù gài 。
qū yù 。
zhuān wǎ 。
shù shǒu wú cè 。
bāo guǒ 。
dān wù 。
shuò guǒ 。
sī kōng jiàn guàn 。
→答案解析: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书写时要注意“区域”的“域”不要写成形近字“或”,“砖瓦”的“砖”不要写成形近字“转”,“司空见惯”的“惯”不要写成同音字“贯”。
➤参考答案:覆盖;区域;砖瓦;束手无策;包裹;耽误;硕果;司空见惯
2.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到对应的括号里。
①下面列举的事例中,也能很好地证明本文观点的是 。
A.明代宋濂幼时家贫,努力克服困难,刻苦求学,终于成为“明代诗文三大家”之一。
B.“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为选最佳地址,从1994年到2005年,一直在深山奔波,从立项到竣工,他事必躬亲,最后终于造出“天眼”。
C.张文举从小立志当一名作家,十年如一日坚持写作,文笔进步不大,写的钢笔字却越来越出色。后来他放弃写作改练书法,成为了著名的硬笔书法家。
②下面句子中没有使用“夸张”这种修辞手法的是 。
A.一眨眼,大半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算出结果。
B.忙得满头大汗的助手恍然大悟:自己想得太复杂了。
C.这个价格太贵了,巴掌大的小镇哪有那么多的预算!
→答案解析:①考查论据的选择。论据应能证明论点,为论点服务。本文的论点是“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关键点是“换个角度”去解决问题。
A.突出的是人物“克服困难,刻苦求学”终有所成,无法证明论点;
B.突出人物因事必躬亲,方有所成,无法证明论点;
C.张文举文笔进步不大,写的钢笔字却越来越出色。后来他放弃写作改练书法,成为了著名的硬笔书法家,是“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有力证据;
②考查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A:“一眨眼”形象地表达时间过得很快。是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没有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C:“巴掌大的小镇”形象地表达小镇太小。是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①C;②B
3.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①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可以通过抓关键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
②文中第②自然段引用卡耐基的名言证明本文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这里如果用《周易》中的名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也能证明文章的观点,语言还更简洁。______
③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我们可以一边读一边思考,有感触时还可以把心得写下来。 。
→答案解析:考查读书方法的归纳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平时积累和短文内容可解答。
①本文第一自然段的句子很好地提出本文的观点,就是关键句子。故正确。
②文中第②自然段引用卡耐基的名言证明本文的观点: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周易》中的名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之后,就要发生变化,这样才能够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够不断地发展。两者虽然都有变通,本质是不一样的。故错误。
③边读边思考,写读书心得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故正确。
➤参考答案:①√;②×;③√。
4.读完本文,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事例?
→答案解析:考查内容的理解。找中心论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这篇文章第一自然段就点明了中心论点“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两个事例:一是爱迪生指导助手测量灯泡容积的事例;二是通过邮局邮寄货物的事例。
➤参考答案: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两个事例:一是爱迪生指导助手测量灯泡容积的事例;二是通过邮局邮寄货物的事例。
5.读了选文,你获得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
→答案解析:考查内容的拓展。这篇文章中心论点是“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两个事例:一是爱迪生指导助手测量灯泡容积的事例;二是通过邮局邮寄货物的事例。从而启发人们:在遇到困难时,只要稍稍转个身,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参考答案:在遇到困难时,只要稍稍转个身,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