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献始兴公》前半部分表现厌恶官场之意,而后半部分又表现欲获赏识提拔之情。前后是否矛盾?请表明你的观点。
不矛盾。
(1)作者厌恶官场,表现其清高、守仁的节操。
(2)所拜求之人具有一心为公、心系苍生的君子风格。
(3)作者以此希望得到公平 对待,以施展才华,而非屈从私心。因此,不矛盾。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本题需要明确观点,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此诗开头四句说,宁愿栖隐山林,宁愿过清贫淡泊的生活,也不愿为了追求富贵享乐而阿谀巴结王侯。接着的四句进一步表明心迹,表示宁可一辈子做布衣,也不肯卑躬屈膝地谋求仕进。自己坚持气节,不善圆通,在道德操守上,却能始终如一。不管出仕还是入仕都不能丧失自己的人格,表达诗人自己刚直不阿的性格。诗的后半转到希望张九龄任用自己的意思上来,而在思想脉络上仍与前半部分密切相承。诗人先以第三者从旁听说的口吻赞扬始兴公。大君子,指张九龄。他作为一个贤明的宰相,用人唯贤,而不结党营私;对于国家的官爵,不徇私出卖。他的所作所为,无不为老百姓着想。诗很自然地转入向张九龄陈情的本意。诗人恭敬虔诚地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做您的下属吗?这一“跪”一问中,包含着王维对张九龄由衷的倾慕,和渴求得到他的信任的强烈愿望。但是,诗人决不是向对方阿谀奉承,乞求利禄。并不希望对方为他而徇私情。最后两句即表明这种态度:若是出于公正而任用我,我非常感激;如果任用我而存有私心,则不是我所希望的。这样的结尾,既表达了自己的要求,也照应了上文对张九龄正直无私精神的颂扬,同时又表现了自己讲气节、重操守的品格,使诗歌在结构上很完整,思想境界也很光明磊落。所以,不矛盾。
二、下列《献始兴公》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 开篇两句连用两个“宁”字,有利于作者抒发强烈的情感态度和追求志向。
B. 第三句中的“粱肉”比喻富贵的生活,“不用”一词表明作者的厌恶之情。
C. “匹夫”“贱子”是作者谦称自己,“大君子”则用来赞美张九龄,用语得体恰当。
D. “野树林”“涧水流”所营造的意境,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是借代手法而非比喻。“粱肉”,以粱为饭,以肉为肴。指精美的膳食。故选B。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