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善用比喻是本诗的主要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第二句,将月色下的千里洞庭湖比作一面未加磨拭的巨大铜镜,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朦胧,静谧的美。(或:第四句,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写出了洞庭湖山水的外形美、色彩美。)
二、王老师认为,刘禹锡是一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请结合全诗说说理由。
刘禹锡被贬,并没有表现出悲观、失落情怀,而是浓墨重彩地勾勒洞庭湖山水和谐美,表现出诗人的豁达胸怀。)
三、这是诗人为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第一句应该是()时的景象,表现湖面的()、()。第二句用()比喻夜晚湖面的()。第三句写()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第四句再用—个() ,将()、()比作() 、()。
日暮;开阔;廖远;镜子;平静;远望;比喻;洞庭湖;青山 ; 白银盘;青螺。
四、“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两句诗把()比作未磨的铜镜,形象地表现了()的景象。
潭面(洞庭湖面);月光下洞庭湖面风平浪静。
五、后两句诗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把()比作白银盘,把()比作青螺。
洞庭湖;君山。
六、下列诗文中不是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项是(B)
A.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C.衔远山,吞长江
D.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题君山(雍陶)(查看拼音版、翻译赏析)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七、《鉴诫录》说道:“刘禹锡尚书有《望洞庭》之句,雍使君陶有《咏君山》之诗,其如作者之才,号往往暗合。”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两位诗人的“诗才”是如何“暗合”的。
修辞角度:
两位诗人都用了比喻的手法赞美洞庭。刘禹锡用古人的发髻—“青螺”比喻君山,巧妙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起来,浑然天成,使诗作清新高逸,也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而雍陶在与刘诗遥相呼应的同时,又有所突破,用“一螺青黛”喻洞庭中的君山,想象新颖,兼用典故,融合进古代神话传说—“水仙梳洗处”,在虚写上更近一层,别开生面,展现了诗人高超、灵动的诗才。
两位诗人被同样的景色感染后,用同样高超的艺术才华,表现了对洞庭风光的无比热爱之情。
八、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刘寺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九、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D)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诗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山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