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网

述怀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杜甫)

2019-12-09 09:31:09
来源:小升初网  

述怀拼音版.jpg

  述怀拼音版注音:

  qù nián tóng guān pò , qī zǐ gé jué jiǔ ;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jīn xià cǎo mù cháng , tuō shēn dé xī zǒu 。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má xié jiàn tiān zǐ , yī xiù lù liǎng zhǒu ;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cháo tíng mǐn shēng huán , qīn gù shāng lǎo chǒu 。

  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tì lèi shòu shí yí , liú lí zhǔ ēn hòu ;

  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

  chái mén suī dé qù , wèi rěn jí kāi kǒu 。

  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jì shū wèn sān chuān , bù zhī jiā zài fǒu 。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

  bǐ wén tóng lí huò , shā lù dào jī gǒu 。

  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shān zhōng lòu máo wū , shuí fù yī hù yǒu ?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

  cuī tuí cāng sōng gēn , dì lěng gǔ wèi xiǔ 。

  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jǐ rén quán xìng mìng ? jìn shì qǐ xiāng ǒu ?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qīn cén měng hǔ chǎng , yù jié huí wǒ shǒu 。

  嵚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

  zì jì yī fēng shū , jīn yǐ shí yuè hòu 。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fǎn wèi xiāo xī lái , cùn xīn yì hé yǒu ?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hàn yùn chū zhōng xīng , shēng píng lǎo dān jiǔ 。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

  chén sī huān huì chù , kǒng zuò qióng dú sǒu 。

  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述怀翻译:

  去年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与妻子儿女隔绝很久。

  今夏草木繁茂的时候,才得以脱身向西逃走。

  脚穿麻鞋去拜见天子,破旧的衣袖露出两肘。

  朝廷怜悯我得以生还,亲朋故友感伤我已老丑。

  感激涕零拜授左拾遗,颠沛流离中更感皇恩深厚。

  虽然我可以回到家去,却不忍心立即开口求情。

  寄一封书信探问三川,不知道家中亲人还在否。

  听说家乡一带同遭祸患,疯狂杀戮乃至鸡和狗。

  山中的茅屋早已破漏,有谁还能在门户中留守。

  苍松的树根被摧折断毁,山地寒冷尸骨未朽。

  能有几个人保全性命,一家人岂能相伴为偶。

  高山上有猛虎出没,心中郁结摇头叹气。

  自从寄出去一封书信,至今已是十月以后。

  反倒害怕消息传来,心中除此别无他有。

  国家命运刚要中兴,年老后比平时更爱饮酒。

  想到日后欢会的时候,恐怕成为一个贫穷孤独的老叟。

  述怀赏析:

  此诗题为“述怀”,所述之“怀”虽主要是对家室存亡的忧怀,但由于处在安史之乱的战乱流离的大背景下,这种家室之忧就和国家危难密不可分,充分体现出家室之忧的时代特殊性,并从一个侧面对战乱流离的时代作了真切的反映。它既是杜甫内心情感的抒写,也是时代的写真。

  诗共三段:

  第一段十二句(开头至“未忍即开口),抒写诗人初授拾遗后思念家室又不忍告假探亲的矛盾心情。开篇两句是一篇之主。“去年潼关破”,点出国家残破、京都沦陷、战乱流离的大背景:“妻子隔绝久”,点明诗人与妻子儿女长久相互隔绝、不通音讯的事实。这两句为下面两段对家室的千回百转的忧念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全诗的纲领。

  接下来两句从,写诗人从沦陷的长安城脱身西走,投奔唐肃宗。杜甫潜逃出京在孟夏四月,其时草木繁茂,可以隐蔽间道潜行的诗人,故说“脱身得西走”。与妻子儿女隔绝已久,但一有脱身机会,并不是先去探寻家室,而是投奔凤翔的唐肃宗,正见出先国后家是诗人的自觉行动。

  “麻鞋”六句,写抵凤翔见唐肃宗得授拾遗的情景,写得极朴质、真切、生动、细致。拜见唐肃宗时,脚上穿着麻鞋,破旧的衣袖露出两个胳臂肘,完全是间道逃奔途中的狼狈形象,可以想见麻鞋上还沾有斑斑的污泥,衣衫上处处留下荆棘的痕迹。这样不加任何整饰地去拜见唐肃宗,正透露出其心情的急切和对君主的一片赤诚,也透露出在非常时期君臣朝仪的草率不拘。原生态的生活细节即用极朴质的原生态表达方式来呈现,收到的是极生动真切的艺术效果。千载之下,犹可想见当时情景。细节传神,朴俗传真,正是这两句诗的魅力,也是这一时期杜甫的诗歌创作共同的艺术取向。正因为狼狈的形象透露出一片忠君爱国的赤诚,因此朝廷上下悯其幸得生还,而亲朋故旧则伤其形容憔悴,皇帝也为其忠诚所感动,亲授拾遗之职,诗人则深感在颠沛流离之中君主的厚恩,不免涕泪交零。这四句写诗人在朝廷上下,亲朋故旧和君主眼中的形象,同样不加掩饰,不避“老丑”,真情所至,淋漓尽致。这六句乍看与忧念家室的主题似乎关系不大,实则正是由于诗人一片忠君爱国的赤诚和君主的厚遇才逼出这一段的最后两句。“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国家仍在危难之中,君恩又如此深厚,诗人无法开口要求告假探视家人。“未忍”二字中正含有忠于君国与忧念家室的内心矛盾,这才引出下面两段千回百转的至情之性之文。

  第三段(“寄书问三川”句至“心中郁结摇头”句),抒写对家室存亡未卜的忧念和悲慨。因未忍开口告假,故有“寄书问三川”之举,但由于久与家人隔绝,音信不通,不知道家究竟还在不在三川。这两句是一层。“比闻”以下,因新近听到传言说,那一带的百姓因遭战祸,惨遭叛军杀戮,已经到了鸡犬不留的程度,因而不能不想到自己的家室恐怕也难逃此劫难。“山中”四句,便是对家室罹祸的想象:三川山中那漏雨漏风的茅屋里,此刻还能有谁在倚窗户而相望呢?也许都已惨遭杀戮,在摧折衰败的苍松之根,尸骨狼藉,地虽冷而骨尚未朽吧。“地冷”句,体贴入微而又沉痛彻骨。诗人的心似乎和家人的尸骨一起感受到异乡土地的寒冷。但毕竟“杀戮到鸡狗”的景象只是出之传闻,因此诗人意中仍有所犹疑,“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二句便是这种心理的反映。在这种“杀戮到鸡狗”的情况下,很少有几个人能侥幸保全性命,就算有人侥幸活命,全家人不可能团聚,这虽是对情况的泛测,却也透露出诗人意中或存此想。虽然比全家尽遭劫难似乎好一点,但同样是家室残破的悲剧。这又是一层。叛军的杀戮使京城周边的大片地区成了险恶的猛虎肆虐的场所,诗人心情郁结,难以解释,只能频频回首了。从“不知家在否”到“地冷骨未朽”,再到“尽室岂相偶”,意凡三层,有转进,有曲折,充分表现出在音讯隔绝、只凭传闻的情况下诗人对家室存亡情况的种种预测与想象,语极沉痛。而“嶔岑”二句作一收束,意更沉郁悲凉。

  第三段(“自寄”句至篇末),承上“寄书问三川”,追溯到去年八月与家人隔绝后音讯不通的情况,转出“反畏消息来”的心理和“恐作穷独叟”的深悲。在叛军肆行杀戮的战乱背景下,十个月来音讯不通,未接家书,诗人的心理便从长期的盼家书转为害怕有关家人消息的到来,生怕传来的消息竟是家人罹难的噩耗。因为长期得不到家书的客观事实很可能预示着家人早已不在人间。这种不祥的预感随着时间的进程愈积愈强烈,愈执着,最后便由“切盼”演变为“反畏”。处于对立两极的心理这种出人意料的变化,却最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战乱给诗人心理上造成的巨大创伤。这种心理描写,确实非亲历者不能道。而“寸心亦何有”五字,则将诗人“反畏消息来”时那种既惶恐不安叉一片茫然的心境和盘托出。“汉运初中兴”,国运初显转机,这是值得庆幸和欣然的,但个人的命运却不可预料,只能借酒遣闷,沉思默想将来庆祝胜利欢会之时,诗人只能是孑然一身,孤独终老了。国家的中兴,将来的欢会,反而更衬托出了个人悲剧的命运。

  全篇运用传统的赋法抒写战乱年代家室离散,存亡未卜的忧悲。诗人的真实愿望自然是盼望家人无恙,合家团聚;但战乱的现实,特别是叛军肆意杀戮的暴行和久未接家书的客观事实却使诗人对家室的忧念越来越深,从而产生一系列不祥的预感和想象,千回百转,如层波叠浪,不能自己。而这一切,都只用最朴质的家常语道出,至情至性,感人至深。陶诗的朴质,是于朴质中见平淡;而杜此诗的朴质,是于朴质中见沉痛。此正两人的不同处。

途中述怀拼音版、注释、赏析(李百药)

途中述怀拼音版、注释、赏析(李百药)

2019-08-26

魏征述怀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

魏征述怀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

2019-08-26

元日述怀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卢照邻)

元日述怀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卢照邻)

201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