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十六年前的回忆》《囚歌》《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下面的阅读理解题!
1.第一自然段中“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 )
A | B | C |
李大钊不拘小节的个性。 | 监狱条件不好。 | 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 |
➠答案解析:通读选文一,结合题目中的选项可知,第一自然段中“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
📝参考答案:C
2.面对亲人,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原因是( )
A | B | C |
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她们化悲痛为力量。 | 他认为说话是多余的,亲人也救不了自己。 | 他在法庭上很紧张,说不出话来。 |
➠答案解析:通读选文一,结合题目中的选项可知,面对亲人,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其原因是: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她们化悲痛为力量。
📝参考答案:A
3.对材料二诗句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 B | C |
“地下的烈火”是指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力量。 | “活棺材”是指革命者的牢房,也指黑暗的旧社会。 | “永生”一词表达了诗人珍惜生命,追求生命长久的人生态度。 |
➠答案解析:通读选文二,结合题目中的选项可知,题目中的 A、B 项理解正确,符合诗句意义。
C项“永生”一词表达了诗人珍惜生命,“追求生命长久的人生态度”理解有误,不符合诗句意义,因为叶挺为了革命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可结合诗句来理解。
📝参考答案:C
4.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完成填空。
本文将“生”比作“______”,将“义”比作“______”,把“舍生而取义”比作“_____”。
➠答案解析:通读选文三可知,本文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把“舍生而取义”比作“舍鱼而取熊掌”。
📝参考答案:鱼、熊掌、舍鱼而取熊掌。
5.孟子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舍生取义”,而这样的英雄人物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层出不穷。如“_________”的李大钊,“___”的叶挺(结合材料一和二中内容填),在课外阅读中我还知道______也是这样的英雄。
➠答案解析:“舍生取义”表示为正义事业牺牲生命。孟子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舍生取义”,而这样的英雄人物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层出不穷。如“舍生忘死”的李大钊,“视死如归”的叶挺,在课外阅读中我还知道岳飞、董存瑞、黄继光也是这样的英雄。
📝参考答案:安定沉着、临危不惧、宁死不屈、坚定的信念、坚贞不屈、董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