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号______,世称“苏仙”,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答案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对作者苏轼的基本了解。解题时,需要回忆或查阅苏轼的生平资料,特别是他的别号。苏轼,作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别号“东坡居士”是广为人知的,因此直接填入答案即可。
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采用了 、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的 的特点。
→答案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对诗句修辞手法的识别以及诗句内容的理解。首先,观察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可以看出“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是明显的比喻,将黑云比作翻墨,将白雨比作跳珠。同时,这两句诗在字数、结构和意义上都相互关联,形成了对偶的修辞。接着,通过“乱入船”等描述,可以感受到雨的大和急。因此,按照题目要求,依次填入“比喻”、“对偶”和“大、急”。
➤参考答案:比喻、对偶;大、急。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__)
A | B |
“醉书”指的是在喝得微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 诗中“卷地风”的意思是风从地面刮过。 |
C | D |
第三、四句把雨过天晴的场景描绘得令人神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羁旅的惆怅和对家乡的思念。 |
→答案解析:这道题目是一道选择题,需要判断哪个选项的说法有误。解题时,逐一审视每个选项,并结合诗歌内容和背景进行判断。
A项“醉书”指的是在醉意中写诗,与题目中的“醉书”相符;
B项“卷地风”描述的是风势猛烈,从地面刮过,与诗句内容一致;
C项描述了雨过天晴后的景象,与诗歌意境相符;
D项则错误地将诗歌情感解读为羁旅的惆怅和对家乡的思念,而实际上这首诗表达的是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豁达乐观的情怀。因此,选择D项为错误选项。
➤参考答案:D
4.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__)。
A | B |
黑云/翻墨/未遮山 | 白雨/跳珠/乱/人船 |
C | D |
卷地风来/忽/吹散 | 望湖/楼下/水/如天 |
→答案解析:道题目考查的是对诗句节奏的划分。解题时,需要根据诗句的语法结构和意义来划分节奏。
A项“黑云/翻墨/未遮山”划分合理,既符合语法结构,又体现了诗句的意义;
B项“白雨/跳珠/乱/人船”中“乱/人船”划分不当,应为“乱入/船”;
C项“卷地风来/忽/吹散”中“忽”字单独成拍,破坏了诗句的流畅性;
D项“望湖/楼下/水/如天”中“水/如天”划分不当,应为“水/如/天”。
因此,选择A项为正确选项。
➤参考答案:A
5.中国是诗的国度,一草一木皆成画,一字一句总关情。关于“雨”,读《夜雨寄北》,有李商隐的思念之雨;读《春夜喜雨》,有杜甫的喜春之雨;读《声声慢·寻寻觅觅》,有李清照凄惨命运的悲苦之雨。在这首诗中,诗人借“雨”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解析:这道题目要求分析诗歌中的画面和情感。解题时,首先需要理解诗歌的整体内容和意境,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描绘。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等形象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大雨疾来速去的画面。接着,通过“卷地风来忽吹散”和“望湖楼下水如天”等句,展现了雨过天晴后的明媚景象。最后,结合诗歌的整体意境和诗人的生平背景,可以推断出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以及豁达乐观的情怀。在解答时,需要将这些内容组织成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述。
➤参考答案:诗人描绘了一幅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大雨疾来速去的画卷。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碧波如镜,明媚温柔。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以及豁达乐观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