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断二处)
吾 得 其 为 人 盖 十 有 五 年 而 不 一 见 其 面
答案: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
本题解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句子“吾 得 其 为 人 盖 十 有 五 年 而 不 一 见 其 面”的意思是:我知道他的为人,大概已经+五年了,却没有见到他一面。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童于何用知之?
(2)此四人者,人杰也。
答案: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童子(小孩子)、何(什么)、知(知道)”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此(这)、者……也(表判断)”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简要该说你的理由。
答案:钦佩、仰慕,从他读范仲淹墓碑“至流涕”和对自己不能认识范仲淹十分遗憾等可看出。
本题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体味作者的情感。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从“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和“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可以看出,苏轼从小就对范仲淹钦佩和仰慕,为自己不能认识范仲淹而感到遗憾。据此理解作答。
4.下列对文化常识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垂髫、总角、加冠、豆蔻”四个表示年龄称谓的词是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B.“一门父子三词客”指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人并称苏”,苏轼为“大苏”。
C.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二人同处“唐宋八大家”之列。
D.“嘉祜二年,始举进士”中的“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殿试”的人;明清时期,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称为榜眼、探花。
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理解能力。 A有误,“加冠”指男子二十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 “豆蔻”应在“加冠”前, 所以,这个句子的排序是错误的;因此BCD正确,答案选A。
《苏轼私识范仲淹》译文:庆历三年,苏轼正是十二三岁的年龄,进入乡下的私塾学习,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私塾的老师看。苏轼在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苏轼问先生其中赞颂的那十一个人都是谁,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苏轼说:“(如果)他们是神仙,(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对苏轼说的话感到惊奇,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苏轼,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苏轼中了进士,到了京城,正赶上范仲淹逝世。安葬之后,墓碑立好,苏轼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已经十五年了,却没有见到他一面,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