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于老汉借伞,凌师傅和妻子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根据内容, 选词填空。
主动借衣 一顿数落 爽快借伞 低声埋怨
凌师傅:( )----( )---(夸枇杷甜)
妻子: ( )----( )---(说枇杷酸)
答案:主动借衣/爽快借伞/低声埋怨/一顿数落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由文中“师傅从里屋拿出一把自动伞递给了老汉。老汉撑起伞转身欲走,凌师傅说了一声等等。老汉以为凌师傅接受了妻子的暗示,反悔借伞,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凌师傅从里屋翻出了一件外套递给老汉。”“凌师傅剥了一颗枇杷,扔进嘴里,立刻吐出一颗乌溜溜的细核来,直咂嘴道:真甜!”可知,凌师傅对于老汉借伞的态度是:爽快借伞、主动借伞、夸枇杷甜。
由文中“凌师傅的妻子听到谈话,急忙从里屋钻出来,狠狠地瞪了凌师傅一眼。”“老汉走后,妻子噼里啪啦一顿数落:你学雷锋真是学到家了,借了伞还送衣服,我看这次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没见过哪个人像你这么傻!”“又剥一颗塞进妻子的嘴里,她双眼眯成一线天:好酸!”可知,凌师傅的妻子对于老汉借伞的态度是:低声埋怨、一顿数落、夸枇杷酸。
2.面对老汉送来的枇杷,凌师傅吃了直夸“真甜”,妻子吃了却说“好酸”。同样的枇杷,不同的看法。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B |
老汉信守承诺送回衣服和伞,枇杷的甜包含着互相信任的味道。 | 妻子觉得枇杷酸是因为生病没有胃口,不想吃。 |
C | D |
凌师傅帮助别人得到了快乐,所以觉得枇杷很甜。 | 因为当时不信任老汉,妻子吃起枇杷心里别扭,觉得酸溜溜的。 |
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面对老汉送来的琵琶,凌师傅吃了直夸“真甜”,妻子吃了却说“好酸”。同样的枇杷,因为当时不信任老汉,妻了吃起枇杷心里别扭,觉得酸溜溜的,并不是觉得枇杷酸是因为生病没有胃口,不想吃。故选项B不正确。
3.本文出现了两次“狠狠地瞪”,凌师傅、妻子当时分别在想什么呢?
批注A:一把伞值多少钱?这么大的雨,老人家淋病了,可怎么办?
批注B:你傻呀?人家会为这把伞特地送回来?绝对不能借!
批注C:这把破伞本来就打算不要了,现在就当丢了呗!
联系上下文,揣测人物想法,给文中两处“狠狠地瞪”选择合适的批注(填序号)。
第①处对应批注: 第②处对应批注: 。
答案:B/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由文中“凌师傅的妻子听到谈话,急忙从里屋钻出来,狠狠地瞪了凌师傅一眼。”可知,这里的对应批注是:你傻呀?人家会为这把伞特地送回来?绝对不能借!
“凌师傅甩脱妻子的手,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妻子窝了一肚子火不好发作。”可知,这里的对应批注是:一把伞值多少钱?这么大的雨,老人家淋病了,可怎么办?
4.结合人物的言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 的凌师傅。
答案: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文章写了凌师傅不顾妻子的反对,不但将雨伞借给了老汉,还将自己的外套递给老汉。由此可知凌师傅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
5.本文着力刻画凌师傅的人物形象,对妻子的描写是为了( )
A.侧面烘托B.点面结合C.首尾呼应D.动静结合
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与分析。
本篇文章对妻子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描写手法是为了衬托了凌师傅善良、乐于助人的高大形象。
6.本文和我们读过的《桥》《穷人》都是小说,以下关于小说的阅读小妙招,不恰当的是( )
A | B |
留意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想法,帮助理解人物性格。 | 通过画人物关系图、故事情节梯等方式,梳理小说的情节。 |
C | D |
关注小说的环境描写,领悟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 小说中的人物特点都是单一的,只需抓住一个特点评价人物。 |
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小说的阅读方式。
阅读小说要留意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想法,帮助理解人物性格;通过画人物关系图、故事情节梯等方式,梳理小说的情节;关注小说的环境描写,领悟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小说的人物特点不是单一的,需要根据每个人的人物性格分析。故选项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