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释《吕氏春秋·察今》文中加点的字。
涉:___________________
契: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过,渡。
通“锲”,用刀雕刻,刻。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方法:一、实词(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解释的方法:(1)借助前后语境比。(2)借助对称结构。(3)借助相邻字词。(4)借助现代汉语。(5)借助汉字字形等。
二、虚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的也有很多,而且用法也不一而足,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文言文中的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涉:过,渡。契:通“锲”,用刀雕刻,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答案: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方法:(1)在读通顺的前提下,利用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及关键字词等方法进行翻译。(2)原则: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3)方式:直译和意译①直译: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方法:对:对译,逐字逐句翻译。比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翻译为收没天下的武器,把它们集中到咸阳。留:保留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年号、人名、地名、朝代等。比如:“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翻译为太守是谁呢?他就是庐陵郡的欧阳修。②意译:用意译将文中的比喻、借代、用典等翻译出来,使文意更通顺。比如:翻译“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出自此则文言文。
答案:刻舟求剑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成语识记。
刻舟求剑:楚国有个人过江时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帮上剑落的地方刻上记号,等船停下,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自然找不到。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4.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人不能拘泥于教条。当情况发生变化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也会相应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要片面、静态、狭隘地看待问题。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做事情不能死守教条、刻板而不懂变通,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还得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灵活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