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好学校,除了大楼硬件,要有一个领军的好校长,有好的生源和好的老师。但是对于不少公办学校来说,能招到的最好生源也是在全市小升初或者中考中的第几千名了。公办学校的不少好老师也流向待遇好的民办学校。
在这种情况下,公办学校怎样发展?民办小升初摇号是否会为公办学校带来一定的优质生源?一位校长说,本来学校都是应严格按照办学规模招生计划招生,有些民办学校报了800人,最后教室坐了1700人,每年11月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学籍关网前一周,学籍全解决了。既掐尖还搞无序扩张,如果一开始政府部门都严格管理,也不会出现这种畸形发展。
“摇号是没办法的办法,面谈给民办学校自助招生留了自留地。比如一所民办初中以前招生2000人,通过掐尖和其他渠道进来的至少有1700人是优质生源,300人弱一点,85%的生源是优质生源。摇号+面谈,如果是各占一半的比例,至少仍可以保证八成以上的好生源。摇号生源情况不可知,会使不理想的生源比例稍微加大一点,好生源比例会逐年有一定稀释。但在一两年内对择校热降温效果有限。”
名校带动薄弱学校能使教育资源更均衡?
从大学区管理制到名校+教育联合体,优势学校带动薄弱学校,能否使西安教育资源更均衡?
一位校长所在学校是学区长学校,实行名校+教育联合体后,他同时又是两所公办学校的校长。说起名校+,这位校长说,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一定是有一个执行力强、分工明确、高效务实的管理团队,而弱校长期管理松散,为一件小事让管理层全体出马,既浪费了人力,并没有把精力放在办教育上。名校长的思路在开会时给薄弱学校布置了,但能否执行下去也是问题。想要名校+,必须对管理层进行大调整,但是校长对学校干部调整只有建议权。
再说教师交流,从基础教育发展来看,教师应该强制交流,但是交流的现实情况不好。名师到薄弱学校没法实战,薄弱学校老师到名校站不住脚。对好学校来说,老师讲深讲透,深度广度到位,学生吃苦学好。薄弱学校老师只选用教对学会,学生学最基础的,至于拔高拓展就别想了。
“名校+的方向是好的,但在人的观念、机制、体制还停滞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名校+’也只是理想主义,目前我对此仍持观望态度。”
怎样做,公办学校才能办好?
一位公办学校校长表示,教育作为民生大事,民办学校双掐尖和无序招生与政府部门长期不作为有关系。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在招生上严格要求,严格招生审批计划,按照计划进行,管住学籍,对公办民办平等对待。其次,公办学校的布点布局不合理,应把全市学校布点重新科学统筹。第三,公办教育需要进行一场体制上的改革。民办实行的是聘用制,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得到充分体现。公办老师是事业编制,一劳永逸。应加大投入和考核机制,,打破大锅饭,对教师来说,有了危机感,管理力度就有了。第四,目前政府还是按照行政思维管理的方式来管理业务,没有按照行业特点来管理。现在教育局的主管领导和行政干部,很多没有站过讲台,不懂教育规律,对学校规划建设不懂。
公办学校自身怎样做大做强?一位公办学校校长说,除了生源和师资外,首先是要有情怀,有共同的价值追求,要有相对科学的管理方法,团队有共同的价值观。举个例子,一位老师从20多岁到60岁退休,大概带了13届学生约1400个学生。弥留之际想,我一生带了1400个普通学生,有1300人考上大学,而不是少数学生上了北大清华,为社会培养了更多的人才,这就足够了。
从待遇上,公办学校没有民办学校好,但是可以“情感留人”,让老师觉得在学校受到了尊重,真心实意帮助老师解决家庭和个人生活上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