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自己的孩子胜出。”
一、减轻孩子负担喊了许多年,最后终于成功了。
“小学生一天上课时间不得超过7小时。”
“下午三点半准时放学。”
“孩子8点半之前不得上课。”
“孩子写作业超过10点可不做,只需家长签字。”
......
上学迟,放学早。
随之而来的是两个大问题:
1、谁去送,谁去接?
1)自己送,不现实。要知道,朝九晚六是常态,有些人更是各种深夜加班套餐。
2)老人去。有长辈又愿意去的还好说,没有长辈的怎么说?长辈身体不好的怎么说?
3)保姆接送。得,又一笔巨大的支出,并非人人承担得起。
4)孩子自己上下学。幼儿园在读的显然不行,就算是小学生也得4、5年级以上,但参考近些年的一些诱拐事件、不安全事件,没有一个家长能放心。
2、授课时间变短,孩子的学习必然会受到影响。
有钱的家庭去上了课外补习班,没钱的怎么办?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普遍缺少自律性。
缺少了家长和老师的监督自然意味着学习的时间的减少。
有的好学校和老师或许在早放学的规定下,依然会给孩子布置足够多的作业。
但有的差一点的学校可能会真的顺应规定,减少作业量。
说到底,以作业量来弥补“师”的职能,只能叹一句可笑。
中国孩子苦,苦在哪里?
很大一部分的苦是找不到窍门和方法,只能在题海和各种重复练习中浪费光阴。
对于孩子的所在的这个阶段来说,绝不是“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师”的好坏和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前途和未来。
二、既然有这个结果的产生,那么必然有一大部分人“要求减轻孩子负担”。
哪些人?大致可分为三类:
1、真减也不会降低自家孩子竞争力,甚至反而会提高自家孩子竞争力的人(上流阶层&部分中产);
2、对生活现状挺满意,不愿孩子多吃苦,希望孩子能体验更多东西的人(佛系中产);
3、认为自家孩子天赋异禀,是填鸭式应试教育毁了孩子灵气的人(寒门)。
“三点半放学”差不多也意味着教育站在了中产的这一方(上面三类人中,必然以前两者为主,天赋异禀之人,实在是稀有动物)得益者沾沾自喜,受害者骂骂咧咧。
那么,我们现在不妨假设一下站在普通家庭这边,不减短授课时间,加强公立教育,会是个什么样的状况呢?
1、普通家庭的家长很满意,中产家庭的家长很不满意;
2、普通家庭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获得了更多廉价的优质教育,中产则认为,孩子在学校浪费了更多的时间;
3、中产家庭的孩子转学了,他的家长愿意支付给老师更多的钱,让孩子获得和课外辅导一样质量的教育;
4、普通家庭孩子所在的学校的优秀老师受到了高工资的诱惑,到了私立学校;
5、普通家庭所在的学校教育质量变差了,更多潜在的中产家长觉得在学校是浪费时间,他们也选择了转学;
6、最后,普通家庭的孩子只能待在一个全天候关在学校里死读书,但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全都跑光了的学校里。
你会发现,无论怎么做都逃不出分化的怪圈。
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不仅是智力、学习能力,还有家庭资源上的。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权,会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栽培自己的下一代。于是先天的、后天的,两者一叠加,差距越来越大。这也是竞争和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人能逃过。所以说,“三点半放学”只是把粉饰之下的太平更早的揭穿了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种解决方案,剥夺所有人的选择权:你不能不接受教育,也不能多接受教育,你无法用钱或者资源在任何地方买到教育。
但是这种方案,你能接受吗?
那些努力工作获得高薪和地位的成就感将会下降一大半。
谁还会有毅力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苦苦拼搏?
反正下一代接受的都是一样的教育。
这种方案,哪个国家能接受?
列强环伺,不在残酷竞争中成长出来的下一代,
如何保护自己的国家不受欺负?
如何保护自己的家人在外不受欺负?
有国才有家。
三、中国的基础教育要不要减轻?
要。大前提是没错的。
要不要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要。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使人快乐。
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要不要做?
要。多一些评价维度是教育的进步。
真正错的是,一刀切。
如今各省在新规之下已然正自行摸索着,各走各的路,各出各的高招。
比如:
上海,中小学三点半到五点做校后服务;
北京,三点到五点开展课外活动;
南京,弹性离校,学校可提供托管服务;
广西,利用社区资源解决托管;
......
有问题,去想办法,才能真正解决。
这个新政策,成也有,败也有。
毕竟难题之所以被称为难题,大多是因为两难。
至于好不好,现在评说太早,还不如努力努力多想几个办法,把它变成你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