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应试教育中,在重大考试前,如中高考,利用“题海战术”进行冲刺,临阵磨枪提高分数已经变得非常普遍,甚至成为了一种常态。
“题海战术”对于学习到底有没有用呢?而知识体系框架又是什么?
任何一种广为流传的学习方法一定“有用”否则就不会流传下来了。但我们需要搞清楚,它“对提高什么能力有用”,以及“具体怎么操作才能发挥最大效果”。包括“有什么可能的负面效果”
题海战术主要作用,在于“提高熟练度”。所谓“懂、会、对、熟、巧”,题海战术在已经解决了“对”的前提下,对熟练度的提高有显著作用。可以明显提高做题的速度,并大幅度降低“粗心”错误出现的概率,从而在思维水平几乎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分数。
那它有什么可能的负面效果呢?
1、耗时、耗精力。累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反对题海战术,都是这个原因……使用这个方式学习,太需要学习者本人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了……用互联网喜欢的语言来说,学习本身是反人性的,而题海战术这种学习方式,更是将反人性做到了极致……人性总是懒惰、追求速成、期望不劳而获或者少劳多获。题海这种势必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的方式,在这方面具有极大的劣势。
2、无法解决“没学懂”的问题
如前所述,题海是用来提高熟练度的。也就是说,题海只能用来对付“听懂了,但是一不小心就做错”的情况。对于“这讲得是啥,根本就是天书嘛!”的状况……你刷题海也没用。题海战术只能帮助你“发挥得更好”,而并不能帮助你“学会”什么。
即,题海战术并不能提高学习者本身的思维水平,一模200分的孩子,刷多少题也不可能考到600分。极端一点说,学懂了的孩子,就算一张卷子都不刷,照样可以轻松秒掉学不懂但是苦逼逼地刷了一百张卷子的孩子。所以,在“学新知识”为主的阶段,通常并不建议让题海占据过多的学习时间。
题海战术主要用于复习,特别是最后几轮复习。因为这个时间,要想真的“学会”什么,通常已经来不及了。你是这个段儿的学生,已经定位在这个段儿了。接下来你能做的,只是在这个段儿当中,争取一个相对高一点的位置而已。
当然,在“学新知识”的阶段,也并不是完全隔绝题海的。特别是对于前后衔接非常紧密的知识,学习后续知识之前,通常对前序知识有熟练度要求。
这种情况下会对“已经学会了的前序知识”先进行一些题量训练,以达到熟练度要求,再进行后续知识的学习。
所以,想要考上好高中、好大学光靠题海战术是不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前期的学习中大量进行知识铺垫。但是,对于现在的应试教育来说,知识点原来越多、越来越难,学生们学习的压力自然愈发的重。如果光靠课堂上老师的知识填充和自己的死记硬背,过度消费精力不说,学习效果还很差,并且容易忘记。而熟练运用知识体系形成框架就能体现出很好的学习效果。
什么是知识体系框架?
往大了说,无论是大到一个星系还是小至一个原子,其本质都是一个个的系统。而“框架”就是对系统构成元素以及元素间有机联系的简化体现。
因此有目的地运用“框架”来思考、学习,能够让我们更全面、更快速、更深入地分析、解决问题,以及更高效地学习新知识和技能。
没有完整的个人知识体系框架,即使你在学习单个知识点的时候理解力和速度高于一般人,但你整体的学习效率依然会很低,原因有三点:
对知识的理解就不深
大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是相通的,缺少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你就好似失去了知识间联系的地图,对知识的理解就不深。
陷入在被动学习当中
没有完整的个人知识体系框架,你只能是碰到什么问题就被动地去学什么,零散而无系统,从而不自觉地陷入在了被动学习当中。
知识整体积累的速度下降
知识之间是相关联的,不同的人在经历同一段工作或上同一堂课时会因为知识体系框架的不同,从而导致了不同数量级的经验吸收。
什么时候建立知识体系框架合适
知识体系框架的建立自然是越早越好,以初中为例,在起步阶段就建立好知识体系框架,就像建房子先打好地基一样,再学习知识点往上建立就事半功倍,而且不会轻易倒塌,也就是不会轻易的遗忘知识点,一栋知识的高楼大厦便越建越高。
初中的起步阶段是什么时候?是初一吗?其实是小升初的衔接阶段,也就是小学毕业的暑假。小升初的衔接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小学与初中的授课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的很大的改变。
小学老师讲课形象生动、活泼,比较重视直观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变换形式、学习和娱乐相结合。初中老师则注重引导孩子由原先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初中课程中规律性的知识越来越多,初中老师上课的时候更注重讲清概念,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两种不同的授课方式对“小升初”的学生来说存在不小的挑战。
为什么孩子在小学学习挺优秀的,可是升入初中,却跟不上了呢?有的孩子在小学还是活跃分子,当过班委,可到了初中成绩平平,表现平平,啥都不干,除了学习。就这样,名次能保持在中游,就不错了,更有甚者出现厌学的情绪。而有的孩子小学时候在班级表现平平,在初中却有了新的开始,迎头赶上。根本原因便是学习方式还没有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