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某某某比赛一等奖可以签约”
“你知道吗,那谁的孩子因为竞赛成绩好被保送了”
“我们家孩子没到人家那个程度,还是老老实实学课内的东西吧”
“学竞赛太耽误时间了,还不如让孩子多看看书,玩一玩儿呢”
“学竞赛门槛,我家孩子对数学挺有兴趣,想让他试试”
“不知道学竞赛有没有用啊,如果没有获奖是不是就浪费了呢”
有人因为奥数一纸测试走入名校,有人因为没学奥数而没有了小升初大战中的敲门砖,近几年越来越多关于的“反奥”和“挺奥”的文章,什么“奥数对青少年的毒害堪比黄赌毒”,“奥数是重点大学,名牌中学,甚至优秀小学的敲门砖”,“只有5%的优秀学生适合学奥数”。
为了让孩子进入更好的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很多家长都愿意让孩子花费更多的时间在一些重要的杯赛竞赛上,学习竞赛知识,也为了丰富孩子的课外知识,开阔了视野,还可以为孩子的升学增加一些有分量的砝码。
它给一些孩子带来了鲜花和掌声,给更多的孩子带来了挫折和遗憾。
各种竞赛还能带给孩子们哪些东西呢?
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听到很多家长对于小学、初中学竞赛这个事情的不同看法,有的羡慕那些获奖的孩子,有的不愿意让孩子参与,有的在犹豫不定。确实,在这个事情上不能一概而论,“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没有一个事情可以单纯的好或是单纯的坏,学竞赛也是一样。
小升初,就好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当时的我没什么感性认识,直到和孩子一起经历了这些以后,才深有感触。如果说孩子是冲锋陷阵的战士的话,那家长则是后方运筹帷幄的参谋,就像广告词里说的: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家人在战斗。可以说小升初是对整个家庭的一次考验。起初,我和所有家长一样,面对复杂的程序与招生政策,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和小道消息,的确是有点找不着北,焦虑、紧张,紧跟着学校的节奏,边走边摸索和孩子一起全力以赴迎接小升初。
当提前签约大幕拉开的时候,此时的孩子无形中又增添了许多焦虑,每天回来都会说某同学去某校参加考试了的话,在此期间,提前考试阶段家长千万不能盲从赴考,周围就有同学连续参加4、5所学校的考试,马不停蹄的赴考不说,孩子的学业负担和思想负担也无疑加重了,成功的有之,屡战屡败的也有之,心情糟糕到了极点,反而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心,得不偿失。
这时我深深的明白了,那就是人和人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不管别人怎样,认真做自己!做好现在应该做的事就好。
有些很有经验的家长在群里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然后”呵,呵“一声,把一帮低幼孩子的家长从欢乐的高空,直接跌落到沉重的现实。虽然各种文件规定不能考试,禁止比赛,大家最后还是不是仍旧要带着小幼儿,去看带头大哥的得意表情,“你对我不满意,但你又拿我没办法”。
为什么“奥数”却屡次进入人们争议的视线呢?
“奥数”,是一个显得很神圣的词汇。奥林匹克象征的是一种竞技精神,“奥”才显得很伟大。但为什么折磨多人有意见那啊,这还要“归功于”各种与奥数挂钩的各种行为了。其中很多学校就将“奥数”与小学生、初中生升学挂钩,这严重干扰了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根本上违背了“奥数”本身代表的精神和价值!
从知识上来说,参加比赛绝对是有益的。学完奥赛的感觉就像是开了上帝视角,俯视这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并且对数学有所裨益。学习竞赛数学的过程,对于“有兴趣”者,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对于“有天赋”者,是一个发掘自身能量的过程;对于“无兴趣也无天赋”者,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只剩下锻炼意志、磨练精神的意义。
“奥数”本没有错,只是人们的主观错误行为使得“奥数”蒙了羞!“奥数”的发展应该回归到学生的兴趣爱好轨道上来,应该回归到竞技赛事本身的轨道上来!
“奥数”与升学挂钩是一种弊大于利的举动
“奥数”可以为升学加分,能升到好学校念书,如果要向上好学校,就需要参加奥数培训并且拿到好的名次。这种指标具有反向激励的作用,导致很多就家长和孩子都往这条路上挤,有目的地参加奥数。
尽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明令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奥赛奖证同升学挂钩,但多所名初学校负责人坦言:奥数获奖证书和其他特长证书一样,学校仍会作为录取时的参考项。
当补习机构与升学搭配,竞赛证书与择校挂钩,那么补课对教育的补充关系,就硬性转化为家长孩子的强钢需,占领了主导地位,凌驾在正常教育之上,导致竞赛数学的学习,贯穿着小学、中学、大学,乃至于大学后。。
如果竞赛与升学脱钩,课外机构与择校划清界限,补课机构从主导地位回归原位,那么教育环境一定会清静有序很多,我们孩子脸上也会重新焕发出生动而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