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尽拼音版注音:
qiū jìn dōng xíng qiě wèi huí , máo zhāi jì zài shào chéng wēi 。
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
lí biān lǎo què táo qián jú , jiāng shàng tú féng yuán shào bēi 。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xuě lǐng dú kàn xī rì luò , jiàn mén yóu zǔ běi rén lái 。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bù cí wàn lǐ cháng wéi kè , huái bào hé shí dé hǎo kāi 。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秋尽翻译:
秋天尽了,向东远行的我还没有回到少城,茅屋也无人看管,只能寄留在少城的那个角落里。
家里篱笆边的菊花可能已经枯萎了,我在这里也是徒白遇到赏识我的严武。
在雪岭,我独自一个人看西天的落日,剑门关兵事紧急,仍然阻隔北方的朋友归来。
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呀,什么时候我的心怀才能真正舒展开呢?
秋尽赏析:
《秋尽》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古诗。宝应元年七月,严武召还,公送至绵州。未几,蜀有徐知道之乱,因入梓州。
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好一开。
此秋尽思家而作。上四,秋日景事。下则感时而自叹也。梓属东川,斋在成都。篱边菊,指草堂之花。江上杯、盖李梓州为主也。看西日,家室远离。阻北人,寇兵断阁。此客愁所以未解。三承二,四承一,七八承五六,此见章法之连络。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