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高适)拼音版注音:
dōng chū lú lóng sài , hào rán kè sī gū 。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tíng hòu liè wàn lǐ , hàn bīng yóu bèi hú 。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biān chén zhǎng běi míng , lǔ jì zhèng nán qū 。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zhuǎn dǒu qǐ cháng cè , hé qīn fēi yuǎn tú 。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wéi xī lǐ jiāng jūn , àn jié chū huáng dū 。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zǒng róng sǎo dà mò , yī zhàn qín chán yú 。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cháng huái gǎn jī xīn , yuàn xiào zòng héng mó 。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yǐ jiàn yù shuí yǔ , guān hé kōng yù yū 。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塞上(高适)翻译:
从封丘送兵到幽州,队伍里自己形单孤影。
观敌地堡连绵不断,唐军将士在积极备战。
北海附近战云密布,敌军正从南边驰而来。
转战不是安边之谋,和亲也绝非长远之计。
忘不了大将军李祎,接到出兵令出城迎战。
唐军横扫敌军之地,一战下来擒获了单于。
李将军的雄心壮志,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靠着刀枪对谁说啊,关塞险要我心情郁闷。
塞上(高适)赏析:
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像《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封丘作》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现实有所不满。
高适(704—765年),字仲武,号达夫 ,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天宝八年(749年),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书记。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讨伐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
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
“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