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八拼音版注音:
zhōng tíng wǔ zhū táo , yī zhū xiān zuò huā 。
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
yáng chūn yāo yě èr sān yuè , cóng fēng bǒ dàng luò xī jiā 。
阳春妖冶二三月,从风簸荡落西家。
xī jiā sī fù jiàn bēi wǎn , líng lèi zhān yī fǔ xīn tàn 。
西家思妇见悲惋,零泪沾衣抚心叹。
chū sòng wǒ jūn chū hù shí , hé yán yān liú jié huí huàn 。
初送我君出户时,何言淹留节回换。
chuáng xí shēng chén míng jìng gòu , xiān yāo shòu xuē fà péng luàn 。
床席生尘明镜垢,纤腰瘦削发蓬乱。
rén shēng bù dé héng chēng bēi , chóu chàng xǐ yǐ zhì yè bàn 。
人生不得恒称悲,惆怅徙倚至夜半。
拟行路难其八翻译:
院子中间种了五棵桃花树,其中一颗桃花树上先开了花。在这春光明媚的二三月里,桃花随着春风飘飘荡荡落在另一家里。
这家思绪重重的妇人见了以后更是心生悲伤之感,眼泪洒落在衣服上,捂着一颗愁心不停叹息。
想当初送我夫君离开家门的时候,并没有说过会滞留在节后还不回来。
现在屋子里床榻和梳妆镜都落满了灰尘,身体消瘦头发散乱。人生也不能一直悲伤下去,惆怅伤心到半夜到将息下去。
拟行路难其八赏析:
“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阳春夭冶二三月,从风簸荡落西家。”这样的比兴,以拙为巧,如数家珍,如出口谈,反而亲切有味。桃花灼灼,春风骀荡,这是一片远景,烘托出思妇伤春的气氛。
诗的镜头慢慢摇近,思妇悲惋的面容,宛然可见。她泪下沾衣,抚心长叹。诗人仿佛听到了她的自言自语:“初送为君出户时,何言淹留节回换?”纯用口语,浅貌深衷。久别出乎先期之外,归期更在渺茫之间,难怪少妇要憔悴难安了。“床席生尘明镜垢,纤腰瘦削发蓬乱。”从思妇所用的器物蒙尘积垢,写到她腰瘦发乱、无心修饰的形貌,把她望夫君而不归的灰颓心境尽数托出。这种黯淡破旧,与春桃的光彩清新,恰成鲜明的对照。阳春越是妖冶,思妇越是伤悲。妖冶本来应该属于少妇的,但由于节序流转而夫君淹留远方,使得她无心冶容。所以妖冶只属于恼人的春色了。这几句诗虽然无一字明言伤春,但实际艺术效果却是无一字不是伤春。
最后以“人生不得长称意,惆怅徙倚至夜半”作结,从思妇之悲,上升为一种人生的迷惘惆怅感。在抽象的情绪中,仍然不忘捕捉个体的细微动作。“惆怅徙倚至夜半”的人儿,似乎是憔悴的思妇,又似乎是从思妇的命运和心境得到感悟,意识到“人生不得长称意”的诗人,反正那夜半独徙倚的足音和叹息声,是久久地留在读者心里了。诗人的心境与抒情对象的心境,浑融难分,这是鲍照抒情诗的特色之一,亦是他达到辞近旨远的艺术效果的手段。
以中庭桃花开篇,以夜半孤影收束,开何热闹,阖何悄然!诗的节奏,也由明快趋于暗缓了。这里的微妙之处,就需要欣赏者各自去用心体味了。
鲍照(416年?—466年),唐人或避武后讳而作“鲍昭”,字明远,祖籍东海(今山东郯城,有争议),大概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南朝宋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 ,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
鲍照家境贫困,因而年少时曾从事农耕;元嘉十二年(435年),鲍照献诗言志而被刘义庆擢为临川王国侍郎,之后又先后入刘义季和刘濬幕府,随后依随宋孝武刘骏;大明五年(461年),鲍照出任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 泰始二年(466年),刘子顼因起兵反宋明帝刘彧失败被时,鲍照于乱军中遇害,时年约五十一岁。
在文学创作方面,鲍照在游仙、游山、赠别、咏史、拟古、数诗、建除诗、字谜、联句等方面均有佳作留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同时,鲍照的文学成就存在一个聚讼千古的严肃课题,即鲍照是否梁陈宫体诗的先导或滥觞。对此,南朝梁的萧子显、宋代的张戒、近代的刘师培、现代的陈钟凡、陈寂亦等评论家基本持赞同态度;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钟优民等则认为鲍照诗与宫体诗存在本质区别,二者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