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裴图南拼音版注音:
huáng hé dù tóu guī wèn jīn , lí jiā jǐ rì zhū yú xīn 。
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màn dào guī zhōng fēi pò jìng , yóu kàn mò shàng bié xíng rén 。
漫道闺中飞破镜,犹看陌上别行人。
送裴图南翻译:
渡头:指过河的地方。
问津:打听渡口,引申为探求途径或尝试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
送裴图南赏析:
王昌龄刚刚从宋州回到洛阳,登封名士裴图南便上门拜访。裴图南乃登封名门之后,其先祖曾任隋朝太仆寺卿。
王昌龄热情接待了裴图南。席间,二人谈起洛阳的名人。说起洛阳名人,洛阳人总是首先想到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18岁时,贾谊就以博学能文而闻名于郡中。文帝即位后,贾谊被任命为博士,掌文献典籍。贾谊的才华引起一部分朝臣的嫉妒,他们散布“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的流言,动摇了文帝对贾谊的信任。文帝让贾谊离开长安,去做长沙王的太傅。
西汉洛阳人桑弘羊因能“言利事,析秋毫”深得汉武帝赏识,被委以重任,掌管中央财政近40年。后来,桑弘羊卷入燕王旦和上官桀父子的谋反事件,被处死。
王昌龄和裴图南还谈到历史上许多才华出众的人,裴图南便吟出一首《咏史》:
“荷畚至洛阳,胡马屯北门。天下裂其土,豺狼满中原。明夷方济世,敛翼黄埃昏。披云见龙颜,始蒙国士恩。位重谋亦深,所举无遗奔。长策寄临终,东南不可吞。贤智苟有时,贫贱安所论。惟然嵩山老,而后知我言。”
裴图南吟罢,王昌龄也吟出一首《咏史》:
“荷畚至洛阳,杖策游北门。天下尽兵甲,豺狼满中原。明夷方遘患,顾我徒崩奔。自惭菲薄才,误蒙国士恩。位重任亦重,时危志弥敦。西北未及终,东南不可吞。进则耻保躬,退乃为触藩。叹息嵩山老,而后知其尊。”
裴图南在王昌龄处呆了两三天,二人都感觉很愉快。临别时,王昌龄写下了《送裴图南》这首诗。
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