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的上片两次写到“叶”,各有何作用?
“井桐一叶做秋声”一叶知秋,梧桐落叶,点明了初秋季节,营造了清冷感伤的氛围。
“谁念客身轻似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亡国漂泊的自己比作飘零的落叶,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个人命运无法把握的无奈和国都沦陷的悲凉、伤感之情。
二、赏析本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桐”“雨”意象的异同点。
相同:两首词的桐和雨都形象寄托了作者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
不同:李清照借桐和雨更多抒发自身凄清孤独之苦,而邓剡则表现寂寞飘零的无奈,抒发亡国之痛,境界更深远。
三、请赏析上片“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一句。
①用典“客身”句化用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的词句,写出自身的飘零之况;
②运用比喻将自己喻为随风飘零的落叶,说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也表明作者对国家沦丧的悲哀之情。
③运用反问的手法,强化了作者家国沦丧的凄怆之情。“千里”则是概括在广东被俘被解送建康的旅程。(前面三种手法答出两点即可)
四、有人说“月淡潮平”宜改作“月淡潮涌”,你同意吗?为什么?
同意。“月淡潮涌”描绘了一幅月色暗淡、海潮泛起的凄迷景象,表现了作者在南宋灭亡被俘后的无尽哀伤,心情难以平静,澎湃难抑。
不同意,作者在北上途中,看到月色暗淡、潮水无波,景象毫无声色,一派死气沉沉。契合了作者在南宋灭亡被俘后,面对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形,回天无力的的失落与无奈。
五、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①借景抒情。词人由“客身”入梦,醒后却发觉梦断古台城,以哀景衬哀情,将哀伤的心境渲染得更加寂寥凄怆。结尾之景抒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的沉痛感慨以及国破家亡的现实悲叹,故国将逝,其情哀婉,以淡语写深悲,融实事于历史。
②用典抒情。“新亭”一句通过化用典故来抒写自己的亡国之痛,反衬出自己的孤苦无依;“不见”两句又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的意绪来慨叹历史变迁的无情及南宋灭亡的悲痛。
六、“浪淘沙”是这首词的()。
词牌名
七、下列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D)
A.本词以“疏雨洗天清”简淡起笔,通过描写秋雨疏落、一洗天地的景象,奠定了全词清新爽朗的情感基调。
B.“枕簟凉生”是写此时已从夏季转入秋季,暑退寒来本是自然节序,但一个“生”字却写出了词人是从枕簟渐生凉意的触感中感知到秋的到来。
C.“井桐一叶做秋声”一句,既是报秋,又勾起了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将景物的萧条与心境的衰颓熔铸一体。
D.“谁念客身轻似叶”是通过设问、比喻手法写出词人由秋叶轻飘联想到身世飘零,道尽了去国离乡、无人顾念的凄苦。
E.“千里飘零”不仅写出了词人被押赴北上时远离故土的凄凉,更表达了独自羁留建康的孤苦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之感。
八、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词开篇就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B.井桐落叶勾起诗人身世之感,引出下文内容。
C.“不见王谢宅”隐含对南宋即将灭亡的担忧。
D.“访新亭”意味深长,为纾解自己无尽的情思。
九、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C)
A.“疏雨洗天清”指一场秋雨过后,天空明净如洗,让人觉得天清朗,心舒畅。
B.本词中“雨”“桐”两个意象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雨”和“桐”都传达出清冷之感。
C.“月淡潮平” 指月色暗淡,潮水涨起,与岸齐平,可见作者心情逐渐平复了。
D.“携酒访新亭”,指作者梦醒之后,新亭饮酒,借以纾解心中的愁绪。
E. 最后两句写王谢两家的宅院如今长满了青青野草,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慨叹。
浪淘沙·疏雨洗天清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邓剡)
https://www.xsc.cn/gushici/201903/16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