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思齐上人之宣城拼音版注音:
lín lǐng ǎi chūn huī , chéng chéng rù cuì wēi 。
林岭蔼春晖,程程入翠微。
quán shēng luò zuò shí , huā qì shàng xíng yī 。
泉声落坐石,花气上行衣。
shī zhèng qíng huái dàn , chán gāo lùn yǔ xī 。
诗正情怀澹,禅高论语稀。
xiāo xián shuǐ xī sì , zhù xī mò wàng guī 。
萧闲水西寺,驻锡莫忘归。
送思齐上人之宣城翻译:
深山之间树木茂盛春光流溢,上人一步步走进青翠的丛林。
潺潺泉水声中坐看落日西斜,野花香气悄悄扑上行人衣襟。
写诗做到平正冲和自然清淡,修禅领悟至深就会寡论少言。
你离开以后水西寺自此会冷落,住下后切莫忘记早踏归程。
送思齐上人之宣城赏析:
这是一首送友人出行的诗歌,写得情真意切,并时露禅机。一、二句交待思齐上人所住佛寺周围的环境以及他出行的时间:山寺坐落在深山丛林,环境幽美清静,上人在春暖花开时开始动身。三、四句是设想上人路途中的情况。作者没有写途中的辛苦,反而选取坐看落日、花气袭人等场面,突出表现上人出行时无牵无挂、无欲无苦的心态,描摹出一个令人神往的境界。五、六句是点晴之笔,这里赞扬了上人冲淡平和的诗歌风格以及修禅学道、领悟至深、沉默寡言的行为。作者将诗与禅放在一起,指出写诗与参禅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要达到冲淡与幽深才是好的境界。这两句诗用来评价诗人自己,也是恰当的。宋人方虚谷批点林逋诗作时说:“妙不可言,宜其隐于湖山而名闻天下,彻九重垂百世也。胸次笔端,两相扶竖如此。”这是颇有道理的。林逋具有高洁、淡泊的性格,胸中自有禅在,所以自然地流于笔端,诗作平正冲和,寓含禅趣。该诗末尾两句提醒思齐上人不要忘记早踏归程。
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林和靖,汉族,奉化大里黄贤村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
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天圣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
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林逋少孤力学,好古,通经史百家。 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自甘贫困,勿趋荣利。及长,漫游江淮,40余岁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以湖山为伴,相传20余年足不及城市,以布衣终身。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丞相王随、杭州郡守薛映均敬其为人,又爱其诗,时趋孤山与之唱和,并出俸银为之重建新宅。与范仲淹、梅尧臣有诗唱和。
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闻其名,赐粟帛,并诏告府县存恤之。逋虽感激,但不以此骄人。人多劝其出仕,均被婉言谢绝同,自谓:“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林逋终生不仕不娶,无子,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既老,自为墓于庐侧,作诗云:“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有人问:“何不录以示后世?”答曰:“我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有心人窃记之,得300余首传世。天圣六年(1028)卒,年六十一,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州为上闻,仁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葬孤山故庐侧。事见《宋史》卷四五七《隐逸传》。宋代桑世昌著有《林逋传》。
今存词三首,诗三百余首。后人辑有《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其中《将归四明夜话别任君》、《送丁秀才归四明》等为思乡之作。故宫绘画馆藏有所书诗卷。
张岱在《西湖梦寻》说,南宋灭亡后,有盗墓贼挖开林逋的坟墓,只找到一个端砚和一支玉簪。现杭州西湖孤山面对北山路一侧,仍有“放鹤亭”和“林和靖先生墓”,便是纪念林和靖的景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