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少林寺拼音版:
cháng gē yóu bǎo dì , xǐ yǐ duì zhū lín 。
长歌游宝地,徙倚对珠林。
yàn tǎ fēng shuāng gǔ , lóng chí suì yuè shēn 。
雁塔风霜古,龙池岁月深。
gàn yuán chéng xī jì , bì diàn xià qiū yīn 。
绀园澄夕霁,碧殿下秋阴。
guī lù yān xiá wǎn , shān chán chù chù yín 。
归路烟霞晚,山蝉处处吟。
游少林寺翻译赏析:
首联是概写游寺。诗人踏着歌声来到这所佛门宝地,仔细地观赏了寺内清幽秀美的园林景色。“宝地”、“珠林”,都是出自佛经用语,所谓“黄金七宝为地,摩尼珠为林”。少林佛殿及其幽美园林风光也由此不言自喻。“长歌”二字,表现诗人当时畅游的欢快心情。次联进而描述寺内两处重点景物。一处是古老的雁塔。雁塔原是印度古代佛教僧人为舍身救饥的雁王立塔纪念,出自佛经故事,后世相传成为佛寺的重要建筑。另一处为龙池,指寺中有名的九龙潭,潭水很深,据说有九龙蟠聚其下,“霜风古”、“岁月深”,两句上下交织成文,说明雁塔之古是由于岁月之深,而龙池之深也是因为霜风之古,三联再写遍游以后的时间变化。两句说,青赤的园林在雨后斜阳里,被清水洗过,显得分外明亮;碧色的殿宇也因秋阴延展逐渐蒙上暗淡的色调。“澄”、“下”两字写时间转移动景,最能生动传神。“夕霁”和“秋阴”,既点时间,又指季节,自然引出尾联的“晚霞”与“蝉噪”。霞彩满目,蝉声盈耳,结得声色并茂,何等尽兴快意!此时的蝉声相送,同首联的长歌来游,前后相应,主体与客观协调一致,早晚一片欢愉场景,诗人畅游的欢快心情,也跃然纸上。
此诗前半部分写入寺游赏古迹,抒写诗人对少林名刹的敬仰心情。后半部分述游赏过程中景色变化,以及归路晚景之绮丽,显示诗人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写景抒情的精巧笔致。沈佺期是唐初有名的宫廷诗人,也是完成律诗定型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们写诗的特点是:“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新唐书·沈佺期传》)按此标准与前代山水诗比较,无论从构思、写景、音律,形式和语言各方面看,这首诗都可说达到后来居上的胜境,实为唐初和沈氏五言律诗的代表佳作。
沈佺期(约656 — 约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
唐代诗人。与宋之问齐名,称“ 沈宋 ”。
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擢进士第。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功郎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
建安后,讫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沈佺期与宋之问,尤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有集十卷,今编诗三卷。
他的《独不见》是一首较早出现的优秀的七言律诗,音韵明畅,境界广远、气势飞动。此诗曾被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高秉(左木右秉)在《唐诗品高序》中有评:沈宋之新声,苏(廷)张(说)之大手笔,此初唐之渐盛也。前人论沈宋,大抵薄其为人而又肯定他们在律诗中的地位。这段文字就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对沈佺期的盖棺定论。也正因为他是一个名气不太大而又不可缺失的文学史人物,文学史家只取其长而不理其冤,因而使“又皆诌事太平公主、张易之等贵佞”、“……薄其为人”的评价一直流传至今,果真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