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网

拟挽歌辞·其一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陶渊明)

2019-04-19 09:38:48
来源:小升初网  

拟挽歌辞·其一拼音版.jpg

  拟挽歌辞·其一拼音版注音:

  yǒu shēng bì yǒu sǐ , zǎo zhōng fēi mìng cù 。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zuó mù tóng wéi rén , jīn dàn zài guǐ lù 。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hún qì sàn hé zhī , kū xíng jì kōng mù 。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jiāo ér suǒ fù tí , liáng yǒu fǔ wǒ kū 。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dé shī bù fù zhī , shì fēi ān néng jué !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qiān qiū wàn suì hòu , shuí zhī róng yǔ rǔ ?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dàn hèn zài shì shí , yǐn jiǔ bù dé zú 。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拟挽歌辞·其一翻译:

  人命有生必有死,早终不算生命短。

  昨晚生存在世上,今晨命丧赴黄泉。

  游魂飘散在何处?枯稿尸身存木棺。

  娇儿找父伤心啼,好友痛哭灵柩前。

  死去不知得与失,哪还会有是非感?

  千秋万岁身后事,荣辱怎能记心间?

  只恨今生在世时,饮酒不足太遗憾。

  拟挽歌辞·其一赏析:

  陶诗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基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看似不讲求写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这就是苏轼所说的“似枯而实腴”。魏晋人侈尚清谈,多言生死。但贤如王羲之,尚不免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之叹;而真正能勘破生死关者,在当时恐怕只有陶渊明一人而已。如他在《形影神·神释》诗的结尾处说:“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意思说人生居天地之间如纵身大浪,沉浮无主,而自己却应以“不忧亦不惧”处之。这已是非常难得了。而对于生与死,他竟持一种极坦率的态度,认为“到了该死的时候就任其死去好了,何必再多所顾虑!”这同陶在早些时候所写的《归去来辞》结尾处所说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实际是一个意思。

  这种勘破生死关的达观思想,虽说难得,但在一个人身体健康、并能用理智来思辨问题时这样说,还是比较容易的。等到大病临身,自知必不久于人世,仍能明智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以半开玩笑的方式(如说“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写成自挽诗,这就远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了。陶渊明一生究竟只活了五十几岁(梁启超、古直两家之说)还是活到六十三岁(《宋书·本传》及颜延之《陶徵士诔》),至今尚有争议;因之这一组自挽诗是否临终前绝笔也就有了分歧意见。近人逯钦立先生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就持非临终绝笔说,认为陶活了六十三岁,而在五十一岁时大病几乎死去,《拟挽歌辞》就是这时写的。对于这三首自挽诗,吴小如先生断定他是在大病之中,至少认为自己即将死去时写的。而诗中所体现的面对生死关头的达观思想与镇静态度,毕竟是太难得了。至于写作时间,由于《自祭文》明言“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九月,而自挽诗的第三首开头四句说:“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竟与《自祭文》时令全同,倘自挽诗写作在前,就太巧合了。因此把这三首诗隶属于作者临终前绝笔更为适宜。

  第一首开宗明义,说明人有生必有死,即使死得早也不算短命。这是贯穿此三诗的主旨,也是作者对生死观的中心思想。然后接下去具体写从生到死,只要一停止呼吸,便已名登鬼录。从诗的具体描写看,作者是懂得人死气绝就再无知觉的道理的,是知道没有什么所谓灵魂之类的,所以他说:“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只剩下一具尸体纳入空棺而已。以下“娇儿”、“良友”二句,乃是根据生前的生活经验,设想自己死后孩子和好友仍有割不断的感情。“得失”四句乃是作者大彻大悟之言,只要人一断气,一切了无所知,身后荣辱,当然也大可不必计较了。最后二句虽近诙谐,却见出渊明本性。他平生俯仰无愧怍,毕生遗憾只在于家里太穷,嗜酒不能常得。此是纪实,未必用典。不过陶既以酒与身后得失荣辱相提并论,似仍有所本。盖西晋时张翰有云:“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见《晋书·文苑》本传)与此诗命意正复相近似。

四时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陶渊明)

四时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陶渊明)

2019-04-19

移居二首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陶渊明)

移居二首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陶渊明)

2019-04-18

咏荆轲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陶渊明)

咏荆轲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陶渊明)

2019-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