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具体分析本诗前两句中所展现“无限春”和“已成尘”今夕对比的场景,说说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歌正面描写了汴河无边春色,汴水碧波,悠悠东流,堤上碧柳成阴,两岸绿野千里,真的是春光无限。但是汴水边的隋炀帝的行宫,虽然春色常在,但是当年豪华的隋宫已经荒芜颓败,荡然无存。强烈的对照不仅引起了诗人吊古伤今之情,深沉的历史沧桑的感慨也由此而发,诗人的悲怆之情油然而生。
2、诗歌的第二句除了反映了隋代繁华消逝这一层含意外,还有什么更深的意旨?
诗人不仅仅是在陈述隋代繁华尽逝这样一种客观现实,更重要的是借古讽今。尽管隋朝已逝,覆辙在前,但是当代的统治阶级却并没有从隋亡的历史中吸取深刻的教训,哀而不鉴,只能使后人复哀今人,这是诗人在后两句诗歌中所寓含的更深一层的意旨。
3、诗歌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
写汴河春色。汴水碧波,悠悠东流,堤上碧柳成阴,柔丝袅娜,望中一片无边春色。引发人的想象,使本来比较抽象的“无限春”三字具有鲜明的形象感,不着痕迹地过渡到第二句。为下文抒情议论作铺垫。
4、诗歌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乐景写哀情。本是令人心情骀荡的美好春光却绾结着隋代的兴亡,历史的沧桑,这隋堤烟柳反倒成了荒淫亡国的历史见证。那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扬花,仿佛正是隋代豪华消逝的一种象征。为过,更使人感怆不已的是:尽管惰鉴不远,覆辙在前,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却并没有从亡隋的历史中汲取深记得刻才识。哀而不鉴,只能使后人复哀今日。正是“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这两句诗所寓含的更深一层的意旨。
5、阅读李益的诗《汴河曲》,对这首诗有四种不同的理解,正确的是(B)
A.这是一首别离诗,古人临别折柳相送,因此写杨柳暗寓离别,诗中以春光无限美反衬别离之情难堪。
B.这是一首怀古诗,以春光无限、隋堤柳色依旧与隋宫成土、豪华不再形成对比,抒写兴亡之感,暗寓殷鉴不远之意。
C.这是一首写景诗,写春光中的隋堤柳色,但美景无法消去诗人内心的哀愁,相反却使它格外强烈起来。
D.这是一首宦游诗,“行人”即在外做官谋生的作者。诗歌写眼前大好春光,抒发思念故乡的感情。
隋宫(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6、上面两首诗的题材与内容都较相近,说说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对隋王朝灭亡的深沉感慨,希望晚唐统治者能从中吸取教训。
7、分析两首诗在写法上的不同。
《隋宫》通过事例表现隋朝奢淫以致亡国的教训;《汴河曲》通过汴水的春色与隋宫的荒凉对比映衬来寄寓昔盛今衰的感慨亦可。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8、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9、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
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