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放言五首·其三》是一首富有理趣的诗,它以通俗的语言表明一个道理。请具体说明是怎样的道理,这种道理是怎样表现的?
第一问: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辨别事物真伪,评述(看待)(历史)人物功过,往往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全面的)考验,才能判断出是非,得出可靠的结论来)
第二问:作者先从正面以试玉、辨材为喻,再反面用周公摄政辅佐成王、王莽篡汉自立两个典故,表明上述道理。作者并没有径直得出结论,而是让读者思考和领悟这一道理。
2、“赠君一法决狐疑”中的“一法”具体是指什么方法?请说说你的理解。
从诗歌的前两联不难看出,这种方法不是“钻龟”“祝蓍”,而是“三日”“七年”,即时间。
3、结合诗的颈联,简析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在表现手法上,以议论为诗,但寓哲理于形象之中,诗的颈联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极通俗地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诗歌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味。
4、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就狐疑的办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办法是()。他的意思是()。
强调方法的宝贵.这个办法是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他的意思是用时间来考验人
5、谈谈你对学习这首诗的感悟。
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6、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AE)
A.首句中“决狐疑”的意思是:让犹豫不决的人变得坚决起来。
B.识别玉的真假要烧它三天,辨别树的材质要经过七年的生长。
C.忠心耿耿的周公开始时被误解有篡权的野心,周公为此恐惧。
D.篡汉自立的王莽在夺取政权过程中,给人以谦恭退让的印象。
E.周公王莽死后,世人无法知道周公和王莽谁是真心谁是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