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登柳州城楼寄》这首诗以“愁”字总领全篇,试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诗从“愁”字着笔,层层下翻。首联写登楼纵目,愁思深旷;颔联写近看盛夏景物,有感于花草被风雨摧残,牵动幽肠;颈联写远望友人所在之地,岭树重遮,江河阻碍,加深了愁怀;末联感叹音信难通,以被贬万里荒僻之地而愁怨作结。
二、《登柳州城楼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首联和尾联分析。
首联,作者登高临远,看到眼前高楼与荒野相接的景象,触景生情,只觉愁绪如茫茫海天扑面而来。
尾联,作者被贬蛮荒之地,难免有仕途失意之愁;“音书滞一乡”,音讯不通,诗人与朋友彼此隔离,难免产生思念朋友之愁。
三、《登柳州城楼寄》的颔联、颈联都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二者写景角度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都主要运用了比喻(或“象征”“双关”“借景抒情”等)。颔联表面上是在描写夏季的“惊风密雨”侵袭“芙蓉薜荔”的景象,实是暗写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围攻、迫害,用自然景象暗喻世间人事,曲折含蓄;颈联以“曲似九回肠”的江流来比喻诗人百结的愁肠,自然贴切。
颔联、颈联在写景角度上有动与静、近与远的不同。颔联描绘风急雨骤中的景象,是近景、动景;颈联描写登楼远眺所见的重岭密林、九曲江流,是远景、静景。
四、请概括《登柳州城楼寄》颔联描写的景物特点,简析本联蕴含的深意。
颔联写近景,诗人用了借景抒情、象征(或比喻或比兴)等手法描绘了急风骤雨猛烈地吹打着芙蓉、薜荔的景象。
芙蓉、薜荔,在此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芙蓉与薜荔遭受风吹雨打,暗喻自己无辜被贬的政治遭遇。
五、请结合《登柳州城楼寄》分析最后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尾联写五人一同被贬谪于野蛮人居住的边远之地,已经够心痛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
抒发了诗人无辜获罪的怨愤之情,与友人音信不通的的无奈和惆怅及对好友的关怀和思念之情。
六、从《登柳州城楼寄》来看,诗人的茫茫愁思因何而起?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①愁思起于眼前之景。诗人登楼见到的是辽远的荒漠,海天相接茫茫的一片,狂风无情地摧残着水中的芙蓉,大雨斜打着爬满墙头的薜荔,不禁触景生情,悲从中来,只觉愁绪万端。
②愁思起于人生际遇。尾联“共来百越文身地”,交代了作者被贬蛮荒之地,且“犹自音书滞一乡”,诗人与友人同被贬谪,远离故土,彼此隔离,音讯不通,难免产生感叹人生际遇、思念故人之愁。
七、《登柳州城楼寄》颔联两句十分精妙,沈德潜对其评论是“言在此而意不在此”,请简要赏析。
可从“象征”“双关”“借喻”“赋比兴”“借景抒情”“炼字”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1】
①颔联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以自然景象托物言志——“芙蓉”与“薜荔”象征着诗人和诸友人高洁的品质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惊风”、“密雨”象征朝廷上那些猖狂肆虐地打击进步力量的反动势力。
②这是景语,更是情语,是诗人仕途险恶的写照,诗人对险恶处境的忧虑和愤慨溢于言表。
【示例2】颔联采用赋笔,竭力铺排描摹楼前近景,而且鲜明生动,借景抒情。“惊”“乱”“密”“斜”四字,用词贴切传神,透过这些字词,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暴风雨袭击鲜花香草的残酷无情;同时,我们也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遭贬以后忧恐烦乱的心境。诗人不露声色地于景物之中抒写了身世之感,这也正如沈德潜所说“言在此而意不在此”。
【示例3】就颔联所描绘的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诗人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八、从《登柳州城楼寄》全诗看,“城上……”一联有哪些作用?请简要说明。
①点题;
②交代高楼所处位置及登楼时的心绪;
③奠定全诗愁思茫茫的情感基调;
④总领全诗,为以下逐层抒写“愁思”创设了一个辽阔苍茫的背景。
九、《唐诗别裁》中说“惊风、密雨,言在此而意不在此”,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表面看,“惊风、密雨”是指摧残芙蓉、薜荔的急风密雨,实际上是以此暗喻(围攻、迫害革新派的保守势力。
十、张辑《月上瓜洲》与《登柳州城楼寄》两作同写愁情,但愁之起因却迥然不同。请结合词的上阕,简析张辑“愁”的具体原因。
①北望中原,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让词人“愁”从中来;
②神州陆沉,中原沦陷于金兵之手,让词人“愁”难自禁;
③春去秋来,中原恢复无望,让词人“愁”如潮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