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网

去者日以疏翻译、赏析、拼音版注音、阅读答案(古诗十九首)

2018-01-29 11:00:30
来源:小升初网  

去者日以疏.jpg

  去者日以疏全文(原文):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去者日以疏全文翻译(译文):

  死去的人因岁月流逝而日渐疏远了啊,活着的人却会因离别愈久而更感亲切。

  走出城门,来到郊外,放眼望去啊,却只见遍地荒丘野坟。

  古墓被犁成了耕地啊,墓地中的松柏也被摧毁而成为柴薪。

  白杨树在秋风吹拂下发出悲凄的声响啊,那萧萧悲凄的声响使人愁煞。

  身逢乱世,羁旅天涯我想返回故乡啊,但心想回家却又找不到回家的路子!

  去者日以疏字词句解释(意思):

  去者:与下句“来者”,指客观现象中的一切事物。疏:疏远。

  来:一作“生”。“生者”,犹言新生的事物,与“来”同意。日以亲:犹言一天比一天迫近。亲,亲近。以,古“以”“已”通用,意同。

  郭门:城外曰郭,“郭门”就是外城的城门。

  但:仅,只。

  犁:一种农具。这里作动词用,就是耕的意思。这句是说,古墓已平,被人犁成田地。

  摧:折断。这句是说,墓上的柏树,被人斫断,当做柴烧。

  白杨:是种在丘墓间的树木。

  还:通“环”,环绕的意思。故里闾:犹言故居。里,古代五家为邻居,二十五家为里,后来泛指居所,凡是人户聚居的地方通称作“里”。闾,本义为里巷的大门。

  因:由也。

  去者日以疏全文拼音版(注音版):

  qù zhě rì yǐ shū , lái zhě rì yǐ qīn 。

  chū guō mén zhí shì , dàn jiàn qiū yǔ fén 。

  gǔ mù lí wéi tián , sōng bǎi cuī wéi xīn 。

  bái yáng duō bēi fēng , xiāo xiāo chóu shā rén 。

  sī huán gù lǐ lǘ , yù guī dào wú yīn 。

  去者日以疏赏析(鉴赏):

  这是《古诗十九首》的第十四首。从题材范围、艺术境界以至语言风格看来,有些近似第十三首《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是出于游子所作。由于路出城郊,看到墟墓,有感于世路艰难、人生如寄,在死生大限的问题上,愤激地抒发了世乱怀归而不可得的怆痛之感。

  《古诗十九首》虽说不是出于一个作者之手,但这些诗篇却都植根于东汉末年大动乱的历史土壤,而具有共同的忧患意识。因为人生理想的幻灭而跌入颓废感伤的深谷的作者们,为了排遣苦闷,需要讽刺和抨击黑暗,这一个惨雾迷漫的外宇宙;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还需要对自己的内宇宙进行反思:既然人生如寄,那么人生的价值观该是如何?既然是荣枯变幻、世态无常、危机重重、祸福旦夕,那么人生的最后归宿又将是如何?

  虽说《十九首》作者未必是富于思辨的哲学家,然而极尽人间的忧患,促使他们耽于沉思,而道家的辽阔想象空间和先秦以来"名理"观念的长期孕育,多方引导他们考虑生死存亡问题,终于把对人生奥区的探索和对世路艰难的悲歌二者相拌和。这是《去者日以疏》一诗的思想特点,也是当时中下层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写照。

  当然,同是探索,同是悲歌,手法也还有不同。由于《十九首》作者的每一篇作品的思维定势不同,因而表现这一种自我反思的核心观念的建构也各有不同:有的是着意含情,有绵邈取胜;有的是一气贯注,而不以曲折见长;有的运用一层深似一层的布局而环环套紧;有的是发为挥洒的笔势,历落颠倒,表面看来,好像各自游离,而却又分明是在深层次中蕴藏着内在脉络。而《去者日以疏》这一首,就思维定势说来,则更有其异守崛起之势。请看,开头的"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起笔之人生高度概括,就已经笼罩全诗,和另外十八首迥然不同。另外十八首,大都是用比兴手法,由自然景物形象之表层的揭示,逐步转为景物的社会内涵的纵深掘发。这种审美心态与其艺术处理,蔚为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因而古人说,诗有了"兴",则"诗这神理全具"(李重华《贞一斋诗话》)。确有至理。但话又说回来了,诗的得力之处并不能局限于比兴。哪怕开门见山,只要处理得好,也未尝不可成为佳作。开门见山,可以用叙事手法,如"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由"涉长道"而转入四顾茫茫,展开人生如寄的怅触;也还可以用足以笼罩全文、富于形象的哲理性警句作为序幕,那就是接下来要谈的《去者日以疏》的开头两句了。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互为错综的这两句,既是由因而果,也是相辅相成。天地,犹如万物的逆旅;人生,犹如百代的过客,本来就短促万分,更何况又是处于那一个"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的灾难重重的时代。死去的人岁月长了,印象不免由模糊而转为空虚、幻灭。新生下来的一辈,原来自己不熟悉他们,可经过一次次接触,就会印象加深。去的去了,来的来了。今日之"去",曾有过往昔之"来";而今日之"来",当然也会有来日之"去"。这不仅和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说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相似,此外也更说明一点:东汉末年以至魏晋文人,他们的心理空间的确宽广。他们喜爱对人生进行探索,对命运进行思考。按照这首诗的时间的逻辑顺序看来,作者应该是先写走出郭门,看到遍野古墓,油然怆恻,萌起了生死存亡之痛、人天廖廓之想,然后再推开一笔,发挥世事代谢、岁月无常的哲理。可是作者偏不这样写,而是猛挥其雷霆万钧之笔,乍一开头,就写下了这样苍苍莽莽、跨越古今、隐含着人世间无限悲欢离合之情的两句。从技巧上说是以虚带实,以虚涵实;从作者的思维定势说,则是在诗篇开头,已经凭宏观纵目,指向了人事代谢的流动性,从而针对这一"来"一"去"进行洞察性的观照和内窥性的反思。

迢迢牵牛星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古诗十九首)

2020-01-04

阿阁三重阶的意思(翻译、拼音版注释,古诗十九首赏析)

阿阁三重阶的意思(翻译、拼音版注释,古诗十九首赏析)

2018-02-22

古诗十九首原文翻译、拼音版、赏析、字词解释、阅读答案(全部)

古诗十九首原文翻译、拼音版、赏析、字词解释、阅读答案(全部)

2018-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