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塞山怀古》这首诗开头四句叙述“王浚伐吴”这一史实,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运用了对比手法,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浚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之下不堪一击的这一段历史。诗人借用典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想。
二、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以景衬情,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三、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和《石头城》,就体裁而言,前者是___,后者是___。
《西塞山怀古》七言律诗,《石头城》七言绝句。
四、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对历史更迭、朝代兴替的感伤之情))
A.首联中“下”字渲染了西晋水军浩大威猛的声势,“收”字凸现了东吴一败涂地的景象。
B.颔联选取铁索沉江、降幡出城两个细节,形象而凝炼地再现了西晋灭吴的历史。
C.颈联中依旧的山形、寒冷的江水等景物,引发了诗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无限感慨。
D.尾联写天下一统大势中的故垒芦荻、萧瑟秋风,隐含了诗人对唐朝国运衰微的忧虑。
五、“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和“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都是怀古诗中的名句,其感情及表现手法均有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两首诗均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方法,表达了历史兴亡之感。如刘诗写山形依旧、寒江流淌,包诗写斜阳列照等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朝代更迭、人世变化的兴亡之感。(如答衬托手法,并加以分析也可)
六、“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和“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都是怀古诗中的名句,其感情及表现手法均有相似之处,请具体分析。
两首诗均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古今虚实对比的方法,表达了历史兴亡之感。如《西塞山怀古》写山形依旧、寒江流淌,《石头城》写山围故国、潮打空城等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朝代更迭、人世变化的兴亡之感。(如答衬托手法,并加以分析也可)
七、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简析。
①“下”和“收”字用得好。
②“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③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八、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运用了什么手法?
①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②对比的手法。
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九、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它妙在含有余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不能用一般的叙史或论史的手法来考虑怎样回答,只能从怀古诗景物描写的角度来分析。)
第一首诗中“山形依旧枕寒流”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拟人。寄寓了诗人对自然永恒,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
十、请概括第二首诗中颔联的内容。
写六朝衰败残破的景象。
十一、这两首诗同属怀古诗,但表达的主旨各有侧重,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
第一首诗写当今“四海为家”,而故垒萧瑟荒凉,警戒当朝统治者吸取教训,居安思危,维护国家的统一。
第二首诗写英雄已去,豪华已尽,只有“青山似洛中”,抒发了对人间万事多变的感慨以及对唐朝江山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